欢迎访问甘肃尕海自然保护区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科研宣教科普知识

科普知识
  • 甘肃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泥炭资源初步调查

    来源:尕海则岔管护中心  发布日期:2015-02-09  浏览次数:2529

                                                 李俊臻    陈有顺   马沛龙

    (甘肃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碌曲县747200)

    关键词:湿地   泥炭   资源   调查   自然保护

      要:本文通过对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泥炭资源的初步调查,尕海保护站范围的泥炭资源地总面积为3131公顷,其中沼泽泥炭地2110公顷,占资源总量的67.4%;低位泥炭地1021公顷,占32.6%。由于当地群众的生活习惯和保护草场的自觉性,加上保护区的宣传、保护,这里的泥炭资源保存完好,基本没有开发利用的现象发生。尕海保护站泥炭地的生物多样性丰富,其中许多鸟类属珍稀动物,受国家和省上有关法律、法规保护。尕海泥炭地的草地退化比较严重,主要是超载过牧、大气干旱和鼠害造成的。要保护好这里的泥炭资源,就应该实行封山禁牧,并通过补播牧草、治理鼠害等措施恢复草地。

    “国际泥炭地与生物多样性、气候变化研讨会”20047月初在我省兰州召开,会议期间国内外专家来我局尕海泥炭地十分关注,由于长期以来,对泥炭资源没有进行过系统调查,资源底数不清,为此我们开展了保护区泥炭资源调查,以便了解可靠的资源底数,为今后的保护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基本情况:

    尕海—则岔保护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的甘肃省碌曲县境内,地理坐标为北纬33°5812″—34°3216″,东经102°0500″—102°4739″,是1998年国务院批准建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内设尕海、则岔两个保护站,尕海保护站以保护黑颈鹤、黑鹳、大天鹅、鸥类和众多雁鸭类及其栖息地—湿地生态系统为主要任务。

    1.土地资源:保护区总面积247431公顷,其中林业用地39480公顷,湿地31551公顷,草场172378公顷,其它4022公顷。核心区面积39095公顷 、缓冲区81157公顷、实验区127179公顷。

    31551公顷湿地面积中湖泊1650公顷、沼泽湿地和湿草甸湿地29441公顷、河流湿地460公顷。尕海湿地生态序列基本保持原始状态,她的生态序列组成与生物多样性引起联合国GEF组织的高度重视。

    2.气候条件:据有关资料,尕海保护站湿地平均海拔34303590米,在气候区划上位于青藏高原气候带、高寒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2℃,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10.5℃,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9.1℃,年平均日较差13.7℃,最大年较差52.5℃,无绝对无霜期。受西风环流影响和高原地形作用,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为781.8毫米,年蒸发量为1150.5毫米,降水量集中在79月,为439.1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56.2%。长冬无夏,年平均冬季240天。

    二、调查方法

    1.调查重点区域:重点在尕海滩、郭茂滩、波海滩、晒银滩、尕尔娘等地的沼泽地、河曹滩地和阶地内调查;

    2.面积调查方法:在调查走访当地牧民群众、参考现有技术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线路调查。分布范围采用由海拔较高处向较低处逐步逼近的探测办法进行调查;

    3.专用工具设计:为了最大程度的减少因调查取样对湿地造成的破坏,同时减小劳动强度,本次调查专门设计了一套土壤深层取样工具—土壤深层取样器;

    4.调查项目:对确定的泥炭地分布点用GPS进行定位,并记载泥炭种类、草皮层及泥炭层厚度,采集泥炭土样;

    5.泥炭地分类标准:参考土壤调查中使用的分类标准进行;

    6.泥炭地面积计算:采用方格法或求积仪法分别计算出各种泥炭地的面积。

    7.成图:以森林分类区划界定林种布局图作为底图,加入泥炭资源调查要素进行成图,彩色喷绘。完成尕海泥炭资源平面图,标明泥炭地位置和形状,为监测分析尕海泥炭的动态变化,将来用测量船及卫片上泥炭色彩深浅分析尕海湿地泥炭的动态形状,刻划等高线,比较准确的反映我区泥炭资源的数量和面积,为科学管理提供依据。

    三、本保护区泥炭地的形成机理及其分类

    1.泥炭地的形成机理

    根调查,泥炭地主要是由于植物残体在无氧条件下还原并长期积累的结果。

    1)沼泽泥炭地:由于地表长期积水,或活水与死水季节性交替,植被在过湿、低温环境下,下部残体不易分解,其有机质在嫌气条件下以泥炭形式积累,同时也有腐质化的积累方式,形成不足50厘米的泥炭层,再下为完全潜育层,母质灰白而粘重,为河湖沉积物。本区的泥炭主要属于沼泽泥炭地。

    2)低位泥炭地:由于成土母质主要为冲积洪积物和河湖沉积物。因为母质粘重,土壤水分下渗困难,加之降水丰富,溪水汇集,地表长期积水,湿生和水生植物生长茂盛,残体连年积累,在还原条件下形成泥炭。久而久之,泥炭越积越厚,深者可达45米。

    2.泥炭地的分类

    根据调查结果并结合有关资料分析,本区泥炭地主要分为以下两种:

    1)沼泽泥炭地:分布在海拔34803500米处。剖面特征为014厘米为草根层;1436厘米为泥炭层,黑棕色,片状结构,松散,渍水;3664厘米为潜育层(以土壤普查37号剖面为例);

    2)低位泥炭地:分布在海拔35503590米处。剖面特征为030厘米为毡状草皮层;30237厘米为泥炭层,黑棕色,片状结构,松散,湿;237300厘米为潜育层(以土壤普查31号剖面为例)。

    四、本保护区泥炭地的主要分布及其资源

    1.分布区域:沼泽泥炭地主要分布在野马滩、尕尔娘、郭茂滩和尕海滩;低位泥炭地主要分布在尕海凹尔下滩、野马滩、郭茂滩、尕海滩及尕尔娘。

    2.泥炭资源:泥炭地总面积3131公顷,其中沼泽泥炭地2110公顷;低位泥炭地1021公顷。

    五、本保护区泥炭地的动植物资源

    1.植物资源:泥炭地主要植被以嵩草属为建群种,有裸果扁穗苔、华扁穗草、扁穗苔草、黑河苔草、无脉苔草、甘青苔草、甘肃嵩草、高山嵩草、矮嵩草、藏嵩草、狭舌垂头菊、条叶垂头菊、两色蒲公英、萎陵菜、甘青马先蒿、甘肃马先蒿、黄花棘豆、矮泽芹、水芹菜、尖叶龙胆、蓝花龙胆、水茫草、小灯心草、展苞灯心草、角盘兰、甘松、酸模、头花蓼及发草等少数禾本植物。

    2.动物资源:沼泽泥炭地是珍稀鸟类的主要栖息地之一,有野生动物101种,其中哺乳类23种;鸟类69种;爬行动物1种;两栖动物2种;鱼类6种。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黑颈鹤、黑鹳、胡兀鹫、金雕、白尾海雕、雪豹、马麝、林麝等8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大天鹅、鸳鸯、灰鹤、鸢、秃鹫、高山兀鹫、猎隼、红隼、燕隼、淡腹雪鸡、雪鹑、岩羊、黄羊、盘羊、石貂、水獭、猞猁、兔狲等18种。

    六、本保护区泥炭地面临的主要威胁

    对泥炭资源的人为破坏基本没有,特别是没有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当地牧民群众以牛粪为薪,没有对泥炭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目前,保护区内的草地特别是湿地资源面临的主要威胁是过载、干旱和鼠害。

    1.过载:据畜牧部门的调查,目前草场的实际载畜量比理论载畜能力超出47%左右,草畜矛盾十分突出,草地已不堪重负,由于超载过牧草地原有的生态系统已遭严重破坏,进一步加剧了草地的沙化、退化和盐渍化进程。

    2.干旱:随着高原草地生态的持续恶化,降水量逐年减少,导致地表径流明显减少,水资源锐减,大部分山谷小溪彻底断流,数千眼泉水干涸,大小湖泊的水位明显下降,一些沼泽地已经变成了植被稀疏的且草质很差的半干滩。

    3.鼠害:中华鼢鼠、高原鼠兔及草地毛虫的危害面积已达草地总面积的20%,且呈逐年扩大趋势。据有关资料,整个若尔盖草地的鼠害面积已高达50多万公顷。

    草地沙化—湿地萎缩—鼠害猖獗,形成了一个循环往复的“怪圈”。

    七、保护泥炭资源的建议

    治理保护区草地生态恶化、保护泥炭资源的根本出路还是要以恢复草地植被为主要对策,要以国家关于自然保护区建设的各项方针、政策为指导,聘请自然保护专业的专家学者论证自然保护区建设的项目,通过项目来争取国家和省上的投资,吸引国内外关心自然保护事业的团体和个人的资金,切实搞好核心区生态移民、保护区全面禁牧和以补播牧草为主的退化草地恢复工程。使保护区的草地、湿地和泥炭资源在水源涵养、调节气候和改善生态环境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