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甘肃尕海自然保护区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生态资源及保护湿地资源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生态资源及保护湿地资源

尕海自然保护区

发稿单位:尕海则岔管护中心   签发日期:2012-03-05

为湿地生态保护探索新路

                        ——全面推进若尔盖高原湿地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甘肃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书记、局长  袁峰晓

 

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环境为我们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必需的资源和条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已经作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提上了各国政府的议事日程。保护生态环境、遏制生态恶化趋势,已经成为政府社会管理的重要任务。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解决全国突出的环境问题,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政府面临的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保护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任务。

大若尔盖湿地区不仅沼泽湿地面积大,而且泥炭储量非常,在涵养水源、减少洪涝灾害特别是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生态功能巨大,影响着国家的生态安全,是实现生态文明的重要区域,应当把保护若尔盖湿地提升到国家生态建设的战略。

一、大若尔盖湿地区范围及其生态地位。

大若尔盖高原湿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黄河上游,行政区划上包括四川省的若尔盖县、红原县、阿坝县和甘肃省的玛曲县、碌曲县部分地区,总面积约160万公顷,总人口约18万人,平均海拔在3400—3600米之间。该区域谷地平坦宽展、河流众多、湖泊成群的若尔盖盆地,发育了大面积的草本沼泽湿地,是青藏高原面积较大、特征明显、最原始、最具有代表性的高原沼泽湿地。

大若尔盖地区的湿地面积约90多万公顷,其中泥炭地面积约50万公顷,泥炭储量约90亿立方米,是我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高原泥炭沼泽区,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稳定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湿地区还是黄河重要的水源涵养区,每年为黄河补水达75亿立方米左右,对维护黄河流域的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若尔盖高原湿地是阻止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向东南方向发展的天然屏障,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若尔盖高原湿地是当地各族人民繁衍生息的美好家园,在区域可持续发展中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经济意义;湿地区栖息着野生动物200种,其中鱼类15种、两栖类3种、爬行类3种、鸟类141种、兽类38种,野生植物362种,特别是以黑颈鹤为代表的许多物种还是青藏高原东缘的特有种,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丰富的泥炭资源、水资源和生物资源使本地区成为具有国际意义的湿地、泥炭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区域之一,近十年来湿地国际—中国办事处先后实施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和全球环境基金(GEF)赞助的泥炭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气候变化综合管理项目和欧中生物多样性保护(ECBP)项目。区内已经建立了四川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若尔盖县),四川曼则塘湿地自然保护区(阿坝县)、四川日干乔湿地自然保护区(红原县)、四川卡哈尔乔湿地自然保护区(若尔盖县)、甘肃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碌曲县)、甘肃黄河首曲湿地自然保护区(玛曲县)六个湿地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区域内的大部分地区被规划为玛曲—若尔盖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若尔盖保护区被列为国际重要湿地,若尔盖高原沼泽湿地和尕海湿地被列为国家重要湿地,若尔盖高原湿地还是中国的“国家自然遗产地”。

二、保护大若尔盖高原湿地资源的必要性。

湿地是“地球之肾”,与森林、海洋等生态系统共同构成地球生命大厦。湿地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的生态功能,与人类的生存、繁衍和发展息息相关,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健康的湿地生态系统,是国家生态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

近几十年来,由于人口增长、过度放牧、挖沟排水、公路建设、旅游开发、城镇建设以及自然气候变化引起的水文的改变、区域温度上升、降水减少等因素,造成该区域草地退化、土地沙化、鼠害、湿地严重萎缩、泥炭湿地严重退化,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保护大若尔盖湿地区的湿地资源、泥炭资源和生物资源,对于维护黄河下游地区的生态安全,应对气候变化,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保护大若尔盖湿地资源的战略思考。

1、成立跨省大若尔盖湿地保护区管理机构,统一协调湿地保护与恢复工作。

湿地属于特殊的国土资源,湿地保护管理工作涉及到多个行政部门。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湿地保护工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协调和监督湿地环境保护工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指导渔业水域、宜农宜牧湿地的开发利用;其他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加强湿地保护管理。在若尔盖高原湿地生态系统人—草—畜—水生态平衡过程中,行政部门之间曾经为了各自利益存在着冲突和矛盾。

若尔盖高原湿地区建立的六个保护区基本上都是林业部门管理的,直接从事湿地和泥炭地保护工作,建议国家成立由两省林业部门、环境保护部门、农业部门及其他相关部门参加的大若尔盖高原湿地保护区管理局,统一管理湿地保护和恢复工作,目的是有利解决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矛盾,从而推进大若尔盖地区的湿地保护和恢复工作。

大若尔盖高原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由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管理司管理,为副司局级建制。新的管理局成立后,现有保护区管理局一律定级为副县级建制的管理分局,分局下属保护站一律定级为正科级。分局局长、副局长以下人事任免和财务全部由大若尔盖高原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管理。

2、积极推进湿地区生态移民,让牧民退出牧业生产。

若尔盖高原湿地内乡村和社区对湿地资源特别是草地资源具有高度的依赖性。牧民放牧和湿地保护的矛盾比较突出。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牧民发展牲畜的数量还将继续增长,而湿地区的牧草质量普遍较低,保护与利用的矛盾将越来越严重。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大若尔盖地区湿地保护与牧业生产的矛盾,建议国家在这一地区大力推进生态移民工程,将湿地核心区的牧民移到城市周边生活,一方面加速城市化进程,另一方面减少这部分牧民群众对湿地区草场的依赖。对移出区牧民可以参照三峡移民一次性进行补偿,同时妥善解决他们长远的生活来源,如安排就业、劳务培训、享受低保等。

3、推广生计替代示范成果,全面保护退化湿地和泥炭地。

近年来,若尔盖高原湿地面临的湿地退化、沙化、鼠害等一系列问题,使得各级政府、行政部门对湿地地位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在湿地保护中逐渐认识并开始实施跨地区、跨部门的合作,UNEP—GEF项目和ECBP项目就是跨地区、跨部门的合作的成功典范。应大力推广ECBP项目中示范的暖棚养畜、补播改良、围栏育草、草场施肥、退化泥炭地恢复、生态补水等湿地保护与退化湿地恢复技术,使湿地的生态功能得到尽快恢复。

4、落实《若尔盖高原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战略》,尽快实现战略总体目标。

在2007—2010年实施的欧中生物多样性保护(ECBP)项目中,一个重要的成果就是由两省相关地区和部门反复讨论产生了《若尔盖高原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战略》,《战略》分为若尔盖高原湿地概况、价值和重要性、面临威胁、管理现状、战略制定的必要性和机遇、总体战略、行动计划和时间表以及评估机制和保障体制等八个方面。总体战略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以政策和法律法规为导向,综合实施湿地保护与沙化治理、鼠虫害综合防治等生态工程,合理转变若尔盖高原湿地牧业发展方式,改善牧区生产生活条件,培育和发展湿地特色产业,提高区域内的公共服务水平,加强若尔盖高原湿地保护的科技支撑和国际合作,全面推进若尔盖高原湿地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