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甘肃尕海自然保护区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专题专栏

专题专栏
  • 武威市林业局:华发不移治沙志

    来源:尕海则岔管护中心  发布日期:2024-09-05  浏览次数:26

        被当地群众誉为“治沙愚公”的张生成,自2000年开始,坚持在处腾格里沙漠南缘,红水河东岸的风沙口治沙造林,十多年如一日,情系沙海,扎根荒漠,累计投入资金28万多元(不含人工),压沙造林1万多亩,栽植梭梭、花棒、毛条480多万株,沿红水河岸营造出了一条宽1公里,长17公里的防风防沙绿色屏障,实现了人进沙退,有效防止了腾格里沙漠的南侵,当地乡镇的11个村近2000户群众的3万多亩农田得到有效保护,在处腾格沙漠用真情书写他的绿色传奇。
         一、“父辈们已经饱受风沙之苦,说啥也不能再让孩子们受苦啦。” 
        张生成,中共党员,高中文化,1962年12月13日生,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长城乡新庄村农民。
        凉州区长城乡新庄村地处腾格里沙漠边缘,世代居住这里的人们深受沙漠的危害。由于缺乏管理,沙区植被破坏严重,风沙活动频繁,严重危害农业生产和群众的生活。“登高远望一片沙,大风一起不见家”是这里昔日的真实写照。
        看到每年被风沙埋压的农田和毁坏的庄稼,当时身为村主任的张生成心里很不是滋味,“父辈们已经饱受风沙之苦,说啥也不能再让孩子们受苦啦。”于是,他2000年放弃村委会主任,暗下决心一定要改变这种现状,在沙漠南缘,红水河东岸的风沙口种树种草,先让他绿起来。
        进入大沙漠,方知治沙苦。治沙现场离家近百公里,是凉州区主要的风沙口之一。当地一年四季刮风,尤其是春秋季节,风起沙飞,天昏地暗,沙粒子啪啪打得人生疼。治沙现场与外界基本断绝通信联系,晚上全靠一盏煤油灯。夜幕来临,大伙瞅上一阵星星、月亮,伴随着“呜-呜-”的风声入睡了。张生成和乡亲们住的“干打垒”和地下窝棚四面透风,早上一觉醒来,被子上、眼里、嘴里都是沙子。
        春秋两季是治沙的最佳时节,可是也是农民春种秋收大忙季节。每年春秋季到来,张生成和乡亲们毫不犹豫地带上干粮,早早来到了治沙现场。为了抢墒情,他们每天在沙漠里一干就是十五六个小时,治沙、挖坑,抢栽梭梭、花棒、红柳、白榆、沙枣等耐旱树木。渴了,大伙就地喝口凉水;饿了,就地啃口干馍;累了,就地躺在沙地上缓口气。
        谁都知道,植树离不开水,沙漠偏偏又最缺水的地方,而运输最困难的还是水。而刚刚栽植的小树苗最需要水的滋润,小树苗成活与否关键是头一个水要浇足。张生成变卖了自家的牲畜买了一辆北京吉普,在家与沙漠之间3公里多的崎岖小路上日复一日地拉着水桶来回拉水,精心呵护着那些绿色的生命。
        但最让张生成气恼的是,有时狂风骤起,前一天刚种好的树,第二天不是树苗根部裸露,就是干脆被连根拔起;头一天挖好的树坑,一夜间就被风沙填平;刚刚栽下的树苗就被大风刮跑了,成活的小树苗遇上几个高温天气,就会晒死,在茫茫沙海中植树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不知反复多少回才能种活?
        在一次次的失败中,张生成没有沮丧,没有后悔,更没有退缩。而是开始慢慢地琢磨,如何有效保护已经栽植的树苗,让他们栽得上、扎下根、活下来。
        二、“治沙要摸着沙漠的脾性,要有信心,不蛮干,打持久战。” 
        为了提高沙生植物的成活率,张生成穿上皮袄,专拣大风扬沙天气,走进沙窝,像趴在地上看蚂蚁打架一样仔细观察,看风从何方起,沙向何处落,哪里能种草,哪里能栽树。他努力探索治沙模式,渐渐明白治沙首先得摸清风沙的脾性,然后再寻找降服的办法。多年的治沙劳动和细心琢磨, 张生成悟出了治沙的真经:“治沙要摸着沙漠的脾性,要有信心,要讲科学,不能蛮干,要打持久战。”这让他更有信心降服“黄龙”,既然做了,就要做好,要有责任心。
        张生成不仅善于“琢磨”,也善于虚心学习。他是市、区林业技术部门常客,也是林业技术人员的好友。多年的实践经验,使张生成深深体会到:治理沙漠,不但需要吃苦耐劳的实干精神,更需要科学求实的态度。这几年,他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积极探索、推广固沙造林新技术,选择花棒、梭梭、毛条等适生树种,采用“大苗深栽”、“泥酱蘸根”、“一把草,一棵苗”、“容器苗移栽”等旱作造林技术,还自己设计制作了专门栽植沙生苗木的工具,有力地提高了造林质量。
        最近几年,国家对生态建设的投入进一步加大,张生成积极争取,在林业部门的支持下,2011年、2012年两年时间里,他在腾格里沙漠的南缘的红水河东岸、八十里大沙漠等处,带领乡亲们完成治沙项目  亩,栽植沙生植物  万株。
        三、“生态环境建设是国家头等大事,为改变家乡面貌尽一点力,这是一个共产党员应尽的职责。”
        来到红水河东岸、八十里大沙漠,登高望远,眼前黄沙泛金,草方格如网紧紧锁着大漠,棵棵梭梭在风中摇动……功夫不负有心人,十多年来,张生成在这里沿营造出了一条宽1公里,长17公里的防风防沙绿色屏障,有效防止了腾格里沙漠的南侵,3万多亩农田得到有效保护。
        树活了,草多了,昔日的沙海泛绿了。但是,让张生成感到心痛的是,由于一些群众对种草种树的长远意义认识不清,常常有人把羊、牛赶进沙窝放牧,啃食、破坏植被。更有人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走进沙漠,采摘沙米、黄毛柴、沙蓋等野生沙生植物果实,使沙生植物得到任务的破坏。
        “造林不易,育林更难。”今年,张生成主动当起了新庄村东沙窝义务护林员,及时巡逻,保护治沙成果。并定了两条规矩:一是任何人不准在林地内放牧,二是任何人不准损坏一草一木。谁要是损坏树木被他发现,即便是关系再熟再好,也要向森林公安报警,也要按《森林法》的规定对损坏的树木进行补种。为这事,张生成没少跟放牧人员吵嘴论理。有人劝他,低头不见抬头见,给留点面子吧。他说:“给这些人留了面子,就会断送掉沙区人民的命根子。” 
        岁月如梭,十多年过去了,张生成压沙造林1万多亩,栽植梭梭、花棒、毛条480多万株。而他除了将一块块沙海变成一片片绿洲外,至今两手空空!对此,有人笑张生成太傻了。很多人对张生成的行为感到不理解,认为一个农民,种好自己的庄稼、多赚钱才是实惠,干这种看不见利益,还要把自己的钱往里搭的事图个啥。张生成说:“要想富,先种树,没有一个好的环境,怎么能建设小康社会呢?生态环境建设是国家头等大事,为社会多担当一些责任,为改变家乡面貌尽一点力,这是一个共产党员应尽的职责。”质朴言语代表着张生成这名普通共产党员的心声。如今,张生成已经年过半百,当提到今后的打算时,张生成坚定地表示,他会顺着认准的这条道路勇敢的走下去的。
        华发不移治沙志。张生成在他的脑海里已经产生了一个更大更远的设想:在当地政府和林业部门给予的政策、苗木和人力支持下,在现在的基础上逐渐向外扩展,大量栽植沙生植物,建成一条绿色的防风固沙屏障,造福当地的百姓。